围棋九段怎么评出来的
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:关于围棋段位的一些小知识
真正九段制度的来历,还是日本搞出来的。为了区别棋力的差别,当然要有个段位。在日本幕府时期,围棋职业化后,就有段位了。定为职业棋手即为初段。要升二段,初段棋手得经过其他初段的同意,但别人怎么才会同意呢?那就在棋上打败他!只要有一个初段棋手没被打到降格,你也就升不到二段。也就是说,二段棋手比其他所有初段都要高一格。以此类推,三四五六七八段,也是一样的道理。但九段,同一时期只能有一位,那就是高高在上的名人。名人入位棋所,就是整个棋界的至尊和管理者,可以直接授予其他人段位。
在这样严格的段位制下,一个棋手要能升上一段,那就是无上的荣光。因为其他低段位的人不可能与你同等下棋,上手是要让下手的。这就决定了双方的等级和地位有很大的差别。但要升上一段,可就是难上加难了。你想,如果同段位中有一个人提出异议,你就得跟他下番棋即争棋,几个月几年的争下去,可能赢不了,只能作罢。日本棋史上有好几位棋士就是在争棋中丧生的。(注意他们叫棋士不是棋手!)由此可知,不要说是九段,即使是四段、五段,都是相当了不起的人物。上世纪初的日本棋界,五段的数量,也只寥寥数人。
随着日本棋院的成立,现代制度就改变了残酷的争棋制度。升段赛中达到相当的局分就可以升段了。如果在升段赛中表现很好,就算其他比赛中不怎么样,你一样可以升为九段。日本第一个在升段赛中成为九段的藤泽朋斋,就是这样的一位。当时九段即名人的意识还未清除,忽然来了一个九段,众人顿时措手不及,不知怎么处理这个高高在上的和九段!时光推移,在升段赛中达到九段的棋手已经是灿若星辰,数不胜数了。日本的九段多如牛毛,而且水分太重。甚至于南美的一个业余棋手在世界大赛中就战胜过日本九段。这实在令人难以接受,当时甚至很多日本棋迷还要求这位九段自降两段谢罪!
基于段位赛的弊端,日韩先进行了处理:取消段位赛,以平时比赛的成绩来定升段标准。比如获得日本大三冠中任一次冠军,或者世界冠军,就自动成为九段。韩国则最早这样做,李昌镐七段时已经获得好多个世界冠军,将众多世界一流超一流一一击败,这样的棋手如果还不是九段,那就太奇怪了!中国后来也引用这一规定,世界冠军当然是九段,亚军为八段。古力也是在七段时获得LG杯直升九段的。当然,李世石更狂,从三段两次直升到的九段,不过那时韩规定的则是获得一次世界冠军直升三段。
围棋手棋艺的高低以“段”为计,共分九 段,它是从古代习惯上的“九品”分级制演变 而来。被称为“中国绝技”的围棋春秋战国时期业 已盛行,先秦两汉时,围棋棋手棋艺的优劣,分 为上、中、下三个等级。到了魏晋南北朝,始 分为九个等级,可能是参照了官吏品级的划分。黄初元年(公元200年),魏文帝曹丕采纳 了吏部尚书陈群的奏请,诏令天下,推选各郡有 声望的人出任“中正”,按他们的才能评为九品, 朝廷按“品”选用,谓之“九品官人法”,又称 “九品中正制”。这九品从高到低是:一品上上, 二品上中,三品上下,四品中上,五品中中,六 品中下,七品下上,八品下中,九品下下。
魏国的围棋国手邯郸淳,按照“九品官人法”将围棋手划作了九个品级,并赋予各个品 级名称:“一曰入神,二曰坐照,三曰具体,四 曰通幽,五曰用智,六曰小巧,七曰斗力,乂、 曰若愚,九曰守拙。” 邯郸淳的“围棋之品有九”后来得到了广 泛认可,成了划分围棋手等级的权威之说。
以后 历代的多种典籍有所收录,如宋代张拟的《棋经 十三篇》、陈元靓的《事林广记》、陶宗仪的《说 郛》、明代徐谷的《石室先机》、清代沈赋的《居 易堂围棋新谱》等。徐谷的《石室先机》中,还 就九个品级棋手的棋艺作了进一步的解释。 近代以来通用的围棋九段制,依照的就是 古代的九品等级制,只是把“品”改为“段” 而已。所不同的是,棋艺高低的次序相反, “段”数高者棋艺高,即九段相当于古代的一 品,以此类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