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预防糖尿病
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:改革开放40年来,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不断老龄化,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,糖尿病从少见病发展成一个流行病,其中以 2 型糖尿病为主,1 型糖尿病及其他类型糖尿病少见。有数据显示,我国成人2型糖尿病患病率从1980 年的 0.67% 飙升至 2013 年的 10.4%。
从 2003 至 2014 年,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相继颁布了四版《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》,本文根据《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(2017年版)》摘录2型糖尿病的预防手段,供大家参考。
我国糖尿病流行特点
(1) 以 2 型糖尿病为主,1 型糖尿病及其他类型糖尿病少见。2013 年全国调查中 2 型糖尿病患病率为 10.4%,男性高于女性(11.1% 比 9.6%)。
(2) 各民族间的糖尿病患病率存在较大差异。满 族15.0%、汉 族14.7%、维 吾 尔族12.2%、壮 族12.0%、回族10.6%、藏族4.3%。
(3) 经济发达地区的糖尿病患病率明显高于不发达地区,城市高于农村 (12.0% 比 8.9%)。
(4) 未诊断糖尿病比例较高。2013年全国调查中,未诊断的糖尿病患者占总数的63%。
(5) 肥胖和超重人群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增加,肥胖人群糖尿病患病率升高了2倍。
我国糖尿病流行的可能影响因素
(1)城市化:城市化导致人们生活方式改变,体力活动明显减少,生活节奏的加快也使得人们长期处于应激环境,这都与糖尿病的发生密切相关。
(2)老龄化:2008、2013 年的调查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糖尿病患病率均在20% 以上。
(3)超重肥胖患病率增加:全国18岁及以上成人超重率为 30.1%,肥胖率为 11.9%,6~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为 9.6%,肥胖率为 6.4%。
(4) 中国人的遗传易感性:2型糖尿病的遗传易感性存在着种族差异。目前全球已经定位超过100个2型糖尿病易感位点,其中仅30%在中国人群中得到验证。
一级预防,目标是控制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,预防2型糖尿病的发生。
在一般人群中开展健康教育,提高人群对糖尿病防治的知晓度和参与度,倡导合理膳食、控制体重、适量运动、限盐、控烟、限酒、心理平衡的健康生活方式,提高社区人群的糖尿病防治意识。
建议: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以降低糖尿病的发生风险;定期检查血糖;同时密切关注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(如吸烟、高血压、血脂异常等 )。
具体目标为:
(1)使超重或肥胖者BMI达到或接近24,或体重至少下降7% ;
(2)每日饮食总热量至少减少400~500kcal;
(3)饱和脂肪酸摄入占总脂肪酸摄入的30%以下;
(4)中等强度体力活动至少保持在150分钟/ 周。
二级预防,在高危人群中开展疾病筛查、健康干预等,指导其进行自我管理。
成年人中糖尿病高危人群的定义:成年人(>18 岁)中,具有下列任何一个及以上的糖尿病危险因素者:
(1)年龄≥40 岁;
(2)有糖尿病前期 (IGT、IFG或两者同时存在)史;
(3)超重(BMI≥24)或肥胖(BMI≥28)和(或)中心型肥胖 (男性腰围≥90cm,女性腰围≥85cm);
(4)静坐生活方式;
(5)一级亲属中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;
(6)有妊娠期糖尿病史的妇女;
(7)高血压[收缩压≥140 mmHg)和(或)舒张压≥90mmHg],或正在接受降压治疗;
(8)血脂异常[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(HDL-C)≤ 0.91 mmol/L和(或)三酰甘油 (TG)≥2.22mmol/L],或正在接受调脂治疗;
(9)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(ASCVD) 患者 ;
(10)有一过性类固醇糖尿病病史者;
(11)多囊卵巢综合征 (PCOS) 患者或伴有与胰岛素抵抗相关的临床状态(如黑棘皮征等);
(12) 长期接受抗精神病药物和(或)抗抑郁药物治疗和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患者。
儿童和青少年中糖尿病高危人群的定义:在儿童和青少年(≤18岁)中,超重 (BMI>相应年龄、性别的第 85 百分位)或肥胖 (BMI>相应年龄、性别的第95百分位) 且合并下列任何一个危险因素者:
(1)一级或二级亲属中有 2型糖尿病家族史;
(2)存在与胰岛素抵抗相关的临床状态 ( 如黑棘皮征、高血压、血脂异常、PCOS、出生体重小于胎龄者 );
(3)母亲怀孕时有糖尿病史或被诊断为GDM。
建议1:对于成年人的糖尿病高危人群,宜及早开始进行糖尿病筛查。对于儿童和青少年的糖尿病高危人群,宜从10岁开始,但青春期提前的个体则推荐从青春期开始。首次筛查结果正常者,宜每3年至少重复筛查一次。
建议2:对于新诊断、年轻、无并发症或合并症的2型糖尿病患者,建议及早采用严格的血糖控制,以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。
三级预防,强化血糖控制可以降低已经发生的早期糖尿病微血管病变 ( 如非增殖期视网膜病变、微量白蛋白尿等 ) 进一步发展的风险。
建议,对于糖尿病病程较长、老年、已经发生过心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,继续采取降糖、降压、调脂 ( 主要是降低 LDL-C)、应用阿司匹林治疗等综合管理措施,以降低心血管疾病及微血管并发症反复发生和死亡的风险,但应依据分层管理的原则。